创作声明:本文为虚构创作,地名人名虚构,请勿与现实关联
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,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,仅用于叙事呈现,请知悉
“你还记得我吗?”他端着酒杯站在我面前,眼神平静如水。
我怔住了,这张脸似曾相识又陌生。“当然,李明,我们大学同班。”
我强装镇定,内心却翻江倒海。
他轻笑,那笑容里藏着什么?十二年前我给他的讥讽与冷漠是否还未消散?
他如今的身份让我不寒而栗...
01
水晶灯映照下的高端酒会,人头攒动。
这是我跳槽后第一次参加的行业交流活动,策划总监的职位让我忐忑又期待。
我穿着精心挑选的套装,举着香槟,游走于各色西装与晚礼服之间,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游刃有余。
这时,人群中一阵骚动。
“李总来了。”
“李明?最年轻的科技新贵?”
“对,就是他,听说去年带领公司市值翻了三倍。”
我好奇地向入口处望去,只见一位身材挺拔的男士被众人围绕着,他穿着得体的深灰色西装,举手投足间尽是自信与从容。
那个侧脸,莫名地熟悉。
当他转过头,我才猛然意识到——那不是李明是谁?大学时坐在教室后排,沉默寡言,衣着邋遢,被我和闺蜜们暗自嘲笑过无数次的李明。
我几乎认不出他了。
曾经的黑框眼镜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张轮廓分明的脸庞;曾经的乱糟糟头发变成了精心修剪的短发;曾经的驼背已挺得笔直。
最大的变化是他的眼神——不再躲闪,而是充满了洞察一切的锐利。
我下意识地避开,不想被认出来。
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。
酒会主办方的负责人热情地把他引向我所在的方向:“李总,我来介绍一下,这位是新加入我们的策划总监林小雨。”
瞬间,我们四目相对。
他的眼中闪过一丝讶异,随即恢复平静。
“你好,林小雨。”他伸出手,声音低沉而有力。
“你好,李总。”我努力保持微笑,手却在微微发抖。
“我们是不是在哪见过?”他问道,眼中带着探询。
一瞬间,过去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。
那是大二的秋天,教室的后排。
李明总是独自一人坐在角落,一本书翻来覆去地看,几乎不与人交流。
他穿着永远不变的格子衬衫,洗得发白的牛仔裤,头发乱糟糟的,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。
“看那个怪胎,”我的闺蜜小声说,“他是不是三天两头穿一样的衣服?”
我们捂嘴偷笑。
那时的我,是系里的风云人物。学生会干部,校园歌手大赛亚军,社交活动的常客。
而李明,则是我眼中的另一个世界的人——不修边幅,不善言辞,不懂时尚,仿佛与这个年轻活力的校园格格不入。
有一次,小组作业分组。
“谁和李明一组?”老师问道。
教室里一片寂静。
我正和闺蜜们交换眼神,准备组队。
老师看了看名单:“林小雨,你和李明一组吧。”
我的表情瞬间僵硬。
“老师,能不能换一个?”我几乎是脱口而出。
话一出口,教室里响起窃笑声。
我看到李明的脸瞬间涨红,但他什么也没说,只是低下了头。
后来,在我的坚持下,老师重新调整了分组。我如释重负,却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言行给他带来的伤害。
还有一次,系里组织了一次郊游。
李明罕见地出现在活动中。
他站在人群边缘,手足无措,像是不知道该做什么。
“嘿,你们看,”我对朋友们说,“他是不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?真好笑。”
郊游中拍合照时,他站在最边上。我和朋友们刻意挤到远离他的另一侧。
照片洗出来后,他的半个身影被裁掉了。没人在意。
最令我不齿的是他的一次“示好”。
那是我生日那天,朋友们在食堂为我庆祝。
李明经过时,犹豫了一下,走到我面前。
“生日快乐。”他递出一个包装朴素的小盒子,声音几乎微不可闻。
“哦,谢谢。”我不冷不热地接过礼物,甚至没有打开,就随手放在一边。
朋友们投来询问的目光,我做了个鬼脸:“大概是什么奇怪的东西吧。”
大家都笑了。
直到很久以后我才偶然打开那个盒子——里面是一个精致的书签,上面用毛笔写着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。背面还有一行小字:“祝学业有成”。
那时的我,沉浸在自己光鲜的小世界里,从未想过自己的言行会给别人带来多少伤害。
而那个沉默的男生,只是默默承受着一切。
02
酒会上,往事如烟,令我无地自容。
“我们是大学同学。”我终于说道,“不知道李总还记不记得。”
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:“当然记得,林同学。”
就这样,十二年后的重逢,开始于这句貌似平常的寒暄。
酒会继续,我悄悄打量着他。
他与身边人谈笑风生,举手投足间透露着非凡的气场和魅力。偶尔碰杯时,他的谈吐睿智而不张扬,对各种话题都能侃侃而谈。
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近乎崇拜。
“李总年仅35岁就带领公司上市,真是传奇啊。”
“听说他拒绝了硅谷几家巨头的邀请,坚持自主创业。”
“他捐了一亿给母校设立奖学金,却从不宣传。”
这些窃窃私语飘入我的耳中,每一句都让我更加惊讶。
当年那个在角落里看书的男生,如今已是叱咤风云的行业领袖?
我偷偷用手机搜索了他的名字。
屏幕上立刻跳出无数相关新闻:
《85后创业者李明的成功之道》 《从零到百亿:李明的创业传奇》 《科技新贵李明投资布局大揭秘》
一张张照片显示他与各界名流的合影,参加国际论坛的演讲,接受知名媒体的专访。
而这一切,都与我记忆中那个不起眼的男生判若两人。
我不由得想起自己这些年的际遇。
大学毕业后,我凭借外表和社交能力顺利进入一家广告公司。起初风光无限,却在三十岁后职业发展逐渐停滞。跳槽、变动,始终无法突破中层管理的天花板。
如今,我刚刚离开工作五年的公司,来到这个新环境,内心充满不安与压力。
而他,已经站在了行业的顶端。
命运的反差如此强烈,令人唏嘘。
“林总监似乎很关注李总?”身旁的同事悄声问道。
我慌忙收起手机:“哦,我们是大学同学。”
“真的吗?那太巧了!李总可是我们合作方的大佬,你们认识对公司项目肯定有帮助。”同事兴奋地说。
我勉强笑笑,内心却五味杂陈。
是啊,当年被我嫌弃的人,如今成了可以决定我职业命运的“大佬”。
这种感觉,既讽刺又令人不安。
酒会进行到一半,我终于鼓起勇气走向他。
“好久不见,李明。”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。
他身边的人自觉地退开,给我们留出空间。
“是啊,好久不见。”他微笑着,目光平静地看着我,“这些年过得怎么样?”
“还不错。”我撒了个谎,“一直在广告行业,刚来这家公司不久。”
他点点头:“听说了,策划总监,不错的职位。”
气氛有些尴尬。我急于打破沉默,开始热络地回忆大学时光。
“记得我们大学那会儿的文学课吗?老师总是点你回答问题。”
“记得系里组织的那次郊游吗?天气特别好。”
“毕业晚会你参加了吗?我唱了首歌,很可惜你没看到。”
我刻意挑选那些美好的片段,仿佛我们当年是无话不谈的好友。
他只是礼貌地点头,偶尔应和几句,眼中带着一丝我看不懂的情绪。
“你呢?毕业后直接创业了吗?”我问道。
“不,先在国外读了研究生,然后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了几年,积累经验后才开始创业。”他简短地回答。
“真厉害。”我由衷地赞叹,又有些酸涩,“看来当年就能看出你的与众不同。”
他笑了笑,没有接话。
我忽然发现,他对待其他人时的热情和健谈,在面对我时消失了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礼貌的疏离感。
这种感觉令我不安。
是否他还记得当年的种种?那些尴尬、排斥、嘲笑?
我试图再次拉近距离:“听说你为母校捐了很多钱,真了不起。”
“举手之劳。”他淡然道。
又是一阵沉默。
我感到自己像是站在聚光灯下,所有的伪装都被他看穿。那些精心准备的社交辞令在他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。
周围不时有人过来打招呼,他们对李明毕恭毕敬,而我则成了可有可无的背景。
“李总,关于下个季度的合作计划...” “李总,能否抽空参加我们的产业论坛...” “李总,您对元宇宙的看法...”
每一次插入的对话都让我更加明显地感受到我们之间的差距。
他是众星捧月的中心,而我只是众多仰望者中的一个。
我从未如此强烈地体会到社会地位带来的鸿沟。
曾几何时,在大学校园里,我是光彩夺目的那个,而他不过是角落里的影子。
如今,命运的齿轮已经转向。
酒会进行到深夜,人群逐渐散去。
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落寞。
这种感觉不仅来自于地位的反差,更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惭愧与后悔。
面对当年我嫌弃的人如今的成就,我不知该如何自处。
03
夜已深,酒会即将结束。
露台上,星光点点,城市的灯火在远处闪烁。
我和李明都站在栏杆旁,手中的酒已所剩无几。
不知是酒精的作用,还是内心的挣扎,我感到一阵莫名的冲动。
“李明,”我轻声叫他的名字,不再使用敬称,“能聊聊吗?”
他转过头,目光落在我脸上:“当然。”
“这些年,你...变化很大。”我斟酌着词句。
“人都会变。”他简短地回答。
我深吸一口气:“记得大学时的事吗?”
他沉默了片刻:“记得。”
“我当时...”我想道歉,却又觉得此刻的道歉太过刻意,仿佛是因为他的成功才有的歉意。
他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:“过去的事,都过去了。”
这句话让我既松了一口气,又感到一丝失落。
酒过三巡,我鼓起勇气向他提出职业上的帮助请求:“李明,其实...我最近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困难。公司新项目需要与科技公司合作,如果能得到你们公司的支持...”
他听完后的表情顿时有了变化,而我却没想到他竟然这样对我——一丝复杂的笑容在他脸上浮现,既不是讥讽,也不是得意,而是一种我读不懂的深邃。
他的目光穿过我,仿佛看到了十二年前的那个校园,那个被忽视的角落,那个独自看书的少年。
时间在这一刻静止,我的心跳加速,等待着审判的降临。
正当我忐忑不安之际,他的手机突然响起。
“抱歉,我需要接这个电话。”他礼貌地说,然后走到一旁。
通话似乎很紧急,我看到他的表情变得严肃,迅速地做着决策。
不一会儿,一位助理匆匆走来:“李总,总部那边出了点状况,需要您立即处理。”
他点点头,转向我:“抱歉,有急事需要处理。”
“没关系,工作要紧。”我强作镇定地说。
“关于你刚才说的事,”他顿了顿,“我会考虑的。明天给你回复。”
话音未落,他已被助理引向电梯。
留下我一人站在露台上,夜风吹拂,心绪难平。
他会怎么做?施以援手还是冷眼相待?
十二年前的嫌弃,是否会在今天得到报应?
这个夜晚,注定无眠。
清晨,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落在床前。
我几乎整夜未眠,脑海中不断回放昨晚的场景。
手机提示音响起,一封新邮件。
发件人:李明。
我的心猛地一跳,犹豫了几秒钟才点开。
邮件内容出乎我的意料:
“小雨: 收到贵公司关于新项目的合作提案。经评估,我们有意向参与,但需要更详细的方案和预算。
此外,我们正在筹备一个面向年轻人的科技教育项目,需要有创意的宣传策划。如果你有兴趣,可以组织团队准备一份提案,下周三来公司进行展示。这将是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,我们会选择最优方案。
期待你的回应。
李明”
我读了三遍,确保自己没有误解任何一个字。
这不是简单的答应,也不是冷漠的拒绝。
而是一个需要我真正付出努力的工作机会。
他没有因为旧情直接帮忙,也没有借机报复或冷落。
而是给了我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平台。
邮件的最后还有一个短短的附言:
“P.S. 人生很长,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角色和课题。大学时的你我,都只是成长路上的过客。”
这句话让我的眼眶湿润。
他记得过去,但选择用一种更为成熟的方式面对。
没有怨恨,没有炫耀,只有平静和善意。
这比起简单的原谅或帮助,更让我感到惭愧和震撼。
我回复了邮件,表示接受挑战,并感谢他的公正态度。
放下手机,我长舒一口气。
这是一次意外的转机,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、证明自己的机会。
当天下午,我召集团队,告诉他们这个重要的项目机会。
“这可是李明的公司!”同事们兴奋地说,“如果能拿下这个项目,对我们整个部门都是巨大的提升!”
我没有提及与李明的私交,只是强调了项目的重要性和挑战性。
接下来的一周,我们夜以继日地工作,研究目标受众,设计创意方案,准备展示材料。
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投入最多的一个项目。
不仅因为它的重要性,更因为我知道,这是一次证明自己真正价值的机会。
而李明,给了我这个机会,却不是因为过去,而是为了未来。
04
准备方案的日子里,我开始不断反思。
深夜加班时,办公室只剩我一人,电脑屏幕的光映在脸上。
我想起了大学时的李明。
他总是独自在图书馆待到闭馆,那时我们嘲笑他不会享受生活。
他参加各种学术竞赛,获奖证书贴满宿舍墙壁,我们却认为那是“书呆子”的无聊追求。
他很少参加派对和社交活动,我们便断定他不合群、不懂生活。
而现在看来,他只是有着与我们不同的价值追求。
当我们忙着社交、打扮、追逐一时的风光时,他在积累知识、锻炼能力、为未来打基础。
十二年后的今天,这些选择的结果已经显现。
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道路。
这些年,我是否太过依赖外表和人际关系?是否忽视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?是否被表面的光鲜迷惑了双眼?
在准备这个项目的过程中,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纯粹依靠专业能力和创意获得认可的满足感。
没有人情世故,没有关系网络,只有真才实干。
这种体验,既陌生又熟悉。
陌生的是我许久未有如此专注于工作本身的经历;熟悉的是这曾经是我大学初入校园时的梦想。
不知从何时起,我迷失了方向,把手段当成了目的,把表面的成功当成了真正的价值。
而李明,则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的路径。
这种价值观的碰撞,让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成功的定义。
也许,真正的成功不是别人眼中的光鲜,而是内心的充实和成长。
不是一时的风光,而是持久的价值创造。
带着这样的思考,我更加投入到项目中。
这不再只是一个工作任务,而是一次自我救赎和重新定位的机会。
05
周三下午,我和团队来到李明的公司。
大楼高耸入云,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,公司logo在顶层熠熠生辉。
前台的接待员礼貌地将我们引向会议室:“请稍等,李总马上到。”
会议室宽敞明亮,窗外是城市的全景。
我紧张地整理着资料,心跳加速。
门开了,李明带着几位高管走了进来。
“下午好,林总监。”他微笑着和我握手,目光平静如水。
在场的其他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过往,只看到两位专业人士的正式会面。
展示开始了。
我用最专业的态度介绍我们的方案,分析目标受众,解释创意理念,展示预期效果。
中间几次与李明目光相对,他的表情专注而严肃,没有任何私人情感的痕迹。
这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,他给我的是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,而非施舍或偏袒。
展示结束后,是提问环节。
李明的问题尖锐而直接,直指方案的薄弱环节。
“这个创意很新颖,但如何保证它能真正触动目标受众?”
“预算分配似乎过于保守,能否解释一下考量?”
“执行周期是否过长?有什么优化空间?”
每一个问题都让我冷汗直冒,但也激发了我的潜能。
我冷静地回答每一个疑问,调整思路,完善方案。
这是一场真正的专业对决,没有人情可言。
最后,李明说道:“谢谢你们的精彩展示。我们会在一周内给出答复。”
离开大楼时,我长舒一口气。
无论结果如何,这次经历已经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,也重新认识了李明。
一周后,好消息传来。
我们的方案被采纳了,而且李明的公司决定扩大合作范围,不仅是这个教育项目,还包括他们即将推出的新产品线宣传。
这意味着更大的挑战,也是更大的机遇。
同事们欢呼雀跃,而我却在兴奋之余,感到一种深深的责任感。
这不是靠关系或巧合获得的机会,而是凭实力赢得的认可。
项目正式启动后,我开始频繁与李明的团队接触。
他很少直接参与日常工作,但每周例会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。
他对项目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,对品质的要求近乎苛刻。
在一次会议上,我提出的创意被他直接否决:“这个点子太浮于表面,没有抓住产品的核心价值。”
我没有气馁,而是回去重新思考,第二天带来了全新的方案。
他看后点点头:“这次好多了。”
简短的肯定,却让我感到莫大的满足。
慢慢地,我发现自己在改变。
不再依赖个人魅力和关系网络,而是更注重专业能力的提升。
不再追求表面的风光,而是关注作品本身的质量和价值。
不再急于表现自己,而是学会倾听和思考。
这些改变,让我在职业上取得了真正的进步。
团队开始信任我的领导,同事们尊重我的专业判断,客户认可我们的创意成果。
而这一切的转变,源于那个我曾经嫌弃的人给予的机会。
06
项目进行了三个月,成果超出预期。
李明的公司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庆功宴,感谢所有参与项目的团队。
酒会上,气氛轻松愉快。
我正与同事们交谈,李明走了过来。
“有时间聊聊吗?”他示意露台的方向。
我点点头,跟着他走出喧闹的大厅。
夜色如墨,城市的灯火在远处闪烁,与三个月前那个夜晚何其相似,又何其不同。
“项目做得很好。”他开门见山,“你的团队很有创意,执行力也很强。”
“谢谢,这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。”我真诚地说。
沉默片刻,他忽然问道:“还记得大学时的那个书签吗?”
我怔住了。他竟然提起这个。
“记得。”我低声说,“其实...我一直想为当年的事道歉。”
他摇摇头:“不必。那时我们都很年轻,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价值观。”
“但我伤害了你。”我直视他的眼睛。
“是的,当时确实很受伤。”他坦然承认,“被喜欢的女生嫌弃,对一个内向的男生来说是不小的打击。”
我惊讶地睁大眼睛:“你...喜欢我?”
他轻笑一声:“大一到大三,整整三年。但你大概从未注意过。”
我回想起那些被我忽视的细节——他总是出现在我参加的活动边缘,偶尔投来的目光,还有那个精心准备的书签礼物。
“对不起,我真的不知道...”
“这没什么。”他摆摆手,“青春期的暗恋,每个人都会经历。重要的是后来的成长。”
“那你现在...”我犹豫着问道,不确定自己是否该继续这个话题。
他笑了,那笑容坦然而释然:“早就放下了。人生很长,感情也会变。现在我已经结婚了,妻子是研究生时的同学。”
他从钱包里拿出一张照片,上面是他与一位温婉女子的合影,还有一个大约三岁的男孩。
“这是我儿子,今年刚上幼儿园。”他的语气中满是柔情。
我看着照片,由衷地说:“你很幸福。”
“是的,我很幸福。”他收起照片,“不是因为现在的成就,而是因为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路。”
夜风轻拂,城市的灯火如星辰般闪烁。
“其实,”他转向我,眼神真诚,“我该谢谢你。”
“谢我?”我不解地问。
“当年的挫折让我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。如果不是被你拒绝,也许我不会那么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成长。”
他的话让我哑然。命运的齿轮有时转向出人意料。
“这三个月,我看到了你的改变。”他继续说,“你是个有才华的人,只是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向。”
“谢谢。”我轻声说,“这个项目对我意义重大。”
“不只是项目,”他看着我的眼睛,“是成长。我们都在成长,只是步伐和方向不同。”
我点点头,心中五味杂陈。
“我准备成立一个新的创意部门,”他突然说,“专注于科技与艺术的结合。如果你有兴趣,可以考虑加入。”
“这是...工作邀请?”我惊讶地问。
“是的,纯粹基于这三个月你展现的能力和态度。没有私人因素。”他语气平静,“我们需要像你这样既懂创意又能理解科技的人才。”
我深吸一口气:“谢谢你的信任。我需要认真考虑。”
“当然。”他点点头,“不管决定如何,希望我们能成为真正的朋友。不是过去的阴影,也不是现在的上下级,而是相互尊重的朋友。”
“我很荣幸。”我真诚地说。
夜空中,一颗流星划过。
十二年前谁能想到,我最嫌弃的男同学会以这样的方式重新进入我的生活,不是为了报复,不是为了炫耀,而是给予我一个重新认识自己、发现真正价值的机会。
一个月后,我接受了他的邀请,加入了新部门。
我们成为了真正的朋友和合作伙伴,相互尊重,共同成长。
那个被我随手放在一边的书签,如今被裱在我办公室的墙上。
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——不只是书中,人生的每一页都藏着宝藏,只要我们愿意用心阅读。
那年我无比嫌弃的男同学,如今已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导师和朋友。
十二年后的重逢,他给我的不是报复,不是施舍,而是一次重新定义自我价值的机会。
这或许是最珍贵的礼物。
发布于:江西